在工作中,有时候我会面试一些全职妈妈应聘者。和其中一位的沟通令我至今难忘。
当时我已经基本上确定了用人意向,因为她的学历、经验、能力都很符合岗位的要求,不过在面试快要结束的一些随性交谈中,她用很谦卑却又很坚定的语气说“要是能得到这份工作,今后一定多多向年轻同事请教”。我当时回答了什么已经有些记不清了,大概意思是说她已经很棒了。
令我震惊的是她那种对极其不自信,严重低估自己的样子,因为她本身其实是非常厉害的。在后来的其他交谈中,我发现很多全职妈妈在谈到自己的身份感受时,竟然会用到“惭愧”“愧疚”这样的词!也许没有做过全职妈妈的人实在无法理解这样的情绪,真的至于这样吗?可这就是许多全职妈妈生活中的真实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想当然的认为,是社会偏见和繁重的家务压垮了全职妈妈。没错,确实存在这样的因素,不过更可怕的是这些慢性压力篡改了她们的核心信念。
当看到有人低估自己时,许多人会觉得那就变强啊?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实力不够,那些全职妈妈拼命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就行了啊,不过我不太同意这种简单粗暴又不负责任的建议。
那些让妈妈们更加努力更加拼命的自媒体们仿佛在说:我知道全职妈妈很累,为了照顾孩子已经做出了很大牺牲,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你没有必要在意自己的情绪,你的睡眠,你的健康,这样你才能抓住所有的碎片时间,去考证,去创业,去打扮,去学烘焙,去把孩子求学路上的所有信息都弄个清清楚楚,最好还能写出一本书来······
可是,真正重要的不是帮助全职妈妈们找回自我吗?
如果一个人只是采取那些听起来绝对正确的行动,却看不到那个值得被尊重的自己,那么那些行动都是徒劳的,而且必然会发生某种变形。当你在找工作时,会给人一种提要求或者乞求的感觉,因为在找工作的动作之后,时依然被看轻的自己和只想尽快求得解脱的焦虑,到最后,不是面试官拒绝了你,而是你自己拒绝了自己,而这绝对不是因为你不够优秀,不够聪明,不够努力。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找会“真实的自己”,而只需要接受当下“真实的自己”。就像是选择做一个“职场妈妈”一样,做全职妈妈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这绝对不是一个丢人的选择,而是我们经过反复斟酌,认真考量之后的一项值得尊重的甚至值得钦佩的勇敢选择。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就像当时决定全心全意陪伴孩子时一样。
更何况,如果全职妈妈不能接受自己,也就无法真正接受自己孩子,毕竟你是因为他的出现才处于当下的状况之中的。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孩子身上有那么多的问题,难道不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不满在无意识中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吗?在许多父母与孩子的冲突情景里,孩子只是问题的呈现着,而是在提醒父母出了问题。
只有自己对全职妈妈的身份偏见消失之后,才能真正审视这段经历以及其代表的价值。全职妈妈确实是一类人的代称,但它并不能完整定义任何一个鲜活的个体,更不能完全代表某个人在这几年里做了哪些事,练就了哪些才能,获得了哪些成长。工作履历的空白不是真的空白,独立照顾孩子生活起居,制定合理生活流程规划表,还要精通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并付诸实践,这些统筹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都是实实在在、不可否认的进步。
如果一个全职妈妈想要走出目前的困境,不妨来友妈帮,这里有许多曾经面临同样问题而最终真实接纳自己的妈妈,既能照顾家庭,陪伴宝贝,还能获得一份发挥自己才能,改善经济收入的职业。这里提供零经验的技能培训,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最终实现自我和家庭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