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的所有结构、逻辑、评价体系,都是为有妻子在家照顾孩子的男性设计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女性面对的无法跨越的社会结构性难题。
“带孩子”,说起这个词,我们本能的就学会想起母亲的形象。为了适应现代家庭经济需求,同时兼顾这种根深蒂固的世俗理念,我们在互联网上构建出了这样一种“超级妈妈”的形象:
“脚踩高跟鞋,手捧笔记本,魔鬼身材,表情坚毅,在职场身居高位,回家还能母子和谐……”
工作和家庭之间那道巨大的鸿沟,被这位能量充沛的女性以超强的个人能力弥合了起来,然而这种造神行为根本无益于改善当代女性锁面临的困境,只会给她们带来更多的焦虑。
在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国家提携。所以相比于生产劳动,家里的劳动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社会地位上都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更可怕的是这些价值不仅不被男性认同,甚至许多女性也将其无视。
“超级妈妈”的光辉形象背后掩饰的是无休无止的劳动。“
上班的时候你在干活儿,当你回到家,还是干活儿,然后你再去上班,继续干活儿……”他们不仅要做白领,还要做“保姆、女佣、日托工作者”。此外,在媒介传播中,职场妈妈们似乎都是国外留学的高知女性,最次也是国内双一流毕业,年薪几十万。事实上,许多从事家政服务的女性也是职场女性,本身也负担着“自己家家务”和“别人家家务”的双重任务,因为学历、职业不够体面,他们成了互联网上的隐形人,当我们讨论全职妈妈或者职场妈妈的时候,似乎跟没她们什么事儿。
“超级妈妈”的形象成功的将一个社会结构问题收缩成了个人能力问题,并且据此制定出的标准似乎自动成了女性的评价标准。
“这是个女强人,自己亲自带孩子还能在职场混的风生水起。”
“这人能力还行,不过光顾家了,工作上不够用心。”
“虽然她事业上很成功,有什么用啊,还不是没把自己儿子教好。”
或骄傲或遗憾,“超级妈妈”似乎成了所有女性的追求,但是却很少有人质疑这个形象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是否真的合理。事实上,家务劳动、家属照料需要投入的能量丝毫不必职场工作要少!
从时间维度上看,妈妈们的总体劳动时间远高于爸爸们的,把日常工作,家务劳动和照顾儿童、老人的时间加在一起,妈妈们每年要比爸爸们多工作一个月。即使是在照看孩子这件事情上,爸爸更多的承担着带孩子玩游戏或者辅导作业等比较“好玩的事”,而妈妈则承担着洗澡、喂饭,换尿布等等重复性的枯燥部分。就算是在家务平摊的家庭中,女性也更多的承担着洗衣做饭,打扫房间等必须在固定时间重复的劳动,而男性负责修理电器,疏通马桶、清洗油烟机等家务,可毕竟马桶不是天天堵,电器也不会天天坏,相比之下,妈妈们在职场和家庭生活的夹缝中更加心力交瘁。
要投入工作就没有时间照顾家庭。这种物理上的时间矛盾不可能靠“超级妈妈”的光辉形象得到转移或消除,日常工作,家务劳动,照顾家人确确实实能让一个人像陀螺一样无休无止的劳动。对于夹在职场压榨和维持家庭正常之间的妈妈来说,如果不改变社会性别观念,从国家制度上切实给予女性更多的支持与帮助,我们很可能会迎来一个离婚率更高、生育率更低的社会。
另一方面,在政策红利没有落实之前,社会需要更多的类似友妈帮这样的平台,帮助想要减轻负担、制衡工作与家庭的妈妈们在获得收入的同时,还能照顾好自己的宝贝。
“友妈帮托管”帮助妈妈们实现自我价值,支持妈妈,成就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