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级教育旗下第二托管品牌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友妈帮托管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186-7213-0250

不用父母盯,孩子主动学习的关键在于“内驱力”,学霸体质可以这样养成

发布时间:2023-08-30
来源: www.ymbtg.com 作者: 友妈帮托管 阅读量:142

摘要:奖励和表扬,是现在父母用以管理教育孩子最常见的办法之一。 适当的奖励和表扬会给到孩子积极的正面反馈,让孩子更有动力和信心。 但是奖励和表扬的这个度真的很难把握,一不

  奖励和表扬,是现在父母用以“管理”“教育”孩子最常见的办法之一。
 
  适当的奖励和表扬会给到孩子积极的正面反馈,让孩子更有动力和信心。
 
  但是奖励和表扬的这个度真的很难把握,一不小心就会“用力过猛”,适得其反。
 
  不仅不能让孩子变得优秀,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其底层逻辑就是:过度理由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毁掉”孩子的内驱力
 
  有这样一则故事,能让大家更通俗地理解“过度理由效应”:
 
  居民楼旁边有辆废弃的旧卡车,吸引了一群小朋友们在车斗里玩耍蹦跳,因而“嘭嘭嘭”声不绝于耳。居民不堪其扰,和小朋友讲道理、斥骂小朋友、找小朋友家长,用尽方法但是都没有用,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
 
  后来有个老人家出面了,他跟小朋友们说,来来来,大家来比赛,看谁跳得最高蹦得最响,前三名有奖。闹哄哄之后,老人与小朋友共同评出了前三名,分别给了十颗、八颗和五颗糖。第二天,同样比赛,但奖品变成了五颗、三颗和两颗。第三天,奖品再减少。第四天,比赛取消。孩子们没糖赚了,索然无味,渐渐就不再来蹦蹦跳跳了。
 
  这则故事很有趣。孩子们一开始蹦跳玩耍,只是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快乐。但老人出现后,他们蹦跳的目的却变成了糖。
 
  而糖控制在老人手中,所以老人也就控制了孩子们的行为,最终成功让孩子们安静下来了。
 
  但也很明显,当孩子行为的动机被改变了,对原本喜爱事情的动力也消失了。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心理学效应——“过度理由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是从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识不协调理论衍生出来的概念,根据认识不协调理论,如果人们一种行为本来有充分的内在理由,如兴趣支持,则人们对于行为与其理由的认知是协调的。
 
  但此时如果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奖励、表扬等),给人们的行为额外增加“过度”的理由,那么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外部理由,而减少或放弃用原有的内在理由。
 
  此时人们的行为就从原来的内部控制转向了外部控制,如果外在理由不复存在,如不再提供金钱奖励,则人们的行为就失去了理由,从而倾向于终止这种行为。
 
不用父母盯,孩子主动学习的关键在于“内驱力”,学霸体质可以这样养成
 
  心理学家德西曾在1971年做过一项实验,证明了这个效应。
 
  他选取一些对智商测试很感兴趣的大学生,并且分为两组,让他们做一些趣味试题。
 
  第一阶段,没有任何奖励,两组人完全凭兴趣答题。
 
  第二阶段,给第一组成员奖励,答对一道题,奖励一美元;但第二组依然没有奖励。
 
  (然后他发现,明明两边的学生都很喜欢做智商测试题,但是有奖励金的学生开始出现情绪变化,兴趣度明显降低。)
 
  第三阶段,他宣布“休息时间到了”。
 
  结果,在休息时间里,第一组成员大多数停下了答题,而第二组成员却依然有很多人在尝试解题。
 
  透过“过度理由效应”,我们不难发现:
 
  有时外部激励不但无法起到强化作用,反而还会适得其反,削弱人们对事物所持有的好奇与兴趣。
 
  将它套用在孩子的学习与玩耍当中,同样也是如此。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在不知不觉中,践行了“过度理由效应”。
 
  让孩子做任何事,都带着“外部理由”,而不是“内在动力”。
 
  过度奖励和表扬 ,结果会适得其反
 
  我们先来看2个案例。
 
  案例一:关于奖励
 
  之前有一则新闻,杭州一位妈妈为了治女儿的拖延症,用看电视时间作为奖惩,没想到一个月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她家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各方面都表现很好,就是“拖延症”让人崩溃,比如早上6点半就叫她起来,但最后还是踩着点8点半才能踏进幼儿园。
 
  也试着跟孩子好好谈过,批评过,也惩罚过,可就是一点用都没有。
 
  后来,这位妈妈发现女儿最在乎的是每天晚上看电视的那点时间,于是就把看电视时间作为奖惩,吃一顿饭15分钟,超过1分钟就扣1分钟,反之可以增加时间,孩子居然改掉了吃饭慢这个坏毛病。
 
  她如法炮制,又用这个奖惩机制提高孩子做题的速度。
 
  可是,一个月后,这位妈妈却发现:
 
  随着奖励的实现,女儿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而且女儿现在做任何事情,都会先问问有没有奖励。
 
  有,就积极表现;
 
  没有,就应付了事。
 
不用父母盯,孩子主动学习的关键在于“内驱力”,学霸体质可以这样养成
 
  案例二:关于表扬
 
  之前,敏仪爸爸作为一个钢铁直男+女儿魔,在仪宝的教育过程中一直奉行着中国式“夸奖教育”。
 
  例如仪宝自己把垃圾扔进垃圾桶,敏仪爸也要夸一句“天啊,我们仪宝好棒啊!”
 
  在被爸爸夸奖之后,仪宝就把扔垃圾当成一件天大的事,扔垃圾的自己也是一个“了不起”人物,还有其他生活中的小事,这些原本就是她份内应该做的事情,对仪宝而言都变成了,“我做了你就要夸我,我不做也没有关系”的事情。
 
  小孩子的世界非常简单,ta可能只是认为,我做了是“非常厉害”,那我不做了,就不要“非常厉害”了。
 
  跟敏宝玩游戏的时候也变得,必须要拿第一,因为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开始变得容易骄傲和自负。
 
  习惯了爸爸“你真棒”的夸奖之后的仪宝,她就认为自己什么都是最棒的,并且接受不了自己的“不棒”。一旦我指出她的错误或是批评她的时候,她就会非常激动,显得很难以接受。
 
  这两个例子有没有觉得很熟悉?
 
  我们的出发点都是想让孩子变得更好,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造成相反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过度的奖励和表扬,破坏了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用对方法,养成“学霸体质”
 
  说了这么多,既不能奖励,也不能表扬,到底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提升内驱力?
 
  其实,我们不是一味地反对奖励,奖励不一定好,也不全是坏,关键还是看父母怎么用。
 
  首先,比起对结果的奖励,对孩子品行、兴趣的关注,更能带给孩子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孩子考取良好成绩的时候,比起夸奖孩子“你真聪明”,家长不如夸奖孩子,“妈妈/爸爸知道你这次又非常地用功学习,才取得了这样好的成绩,我们为你骄傲。”
 
  孩子好不容易做出了一道题,可以夸他:“你真的在很用心思考呀。”
 
  孩子帮忙倒垃圾,可以称赞他:“你懂事了,知道和爸爸妈妈共同分担家务活了。”
 
  并且也可以给孩子奖励,如果孩子很好地完成某件事,事后却得到意外的惊喜,这意外的惊喜,不管是口头表扬、还是一个小小的勋章,带给孩子的都是肯定、是自信、是被看见,是对孩子内心最大的鼓励,那么孩子的内驱力也是会增加的。
 
不用父母盯,孩子主动学习的关键在于“内驱力”,学霸体质可以这样养成
 
  不仅在生活中的其它方面,尤其是在学习上,拥有内驱力的孩子就是“学霸体质”,并且不会遭受“反弹”。
 
  葡萄牙的一项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发现,即使是刚刚上小学的孩子,内驱力和外驱力也能给他们的成绩带来显著影响。
 
  实验结论:
 
  小学一到四年级时,内驱力越强,学习越自觉,也越令人省心,内驱力与学习成绩二者高度相关。
 
  当孩子升上三年级,外驱力与成绩不相关,对成绩没有明显影响;
 
  然而到了四年级时,外驱力变成负相关,即体验到更多外驱力的孩子,成绩会更差。
 
  这个实验结果意味着,真正的学霸,即使在小学阶段,也不是靠家长鸡血出来的。
 
  只有孩子真正喜欢学,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去学,才有可能在学霸的路上持续前进。
 
  家长的外部激励,到了高年级,不仅不会起作用,很有可能会帮倒忙。
 
不用父母盯,孩子主动学习的关键在于“内驱力”,学霸体质可以这样养成
 
  当然,有些靠着外驱力前进的孩子也可以非常优秀,但是当他们的外界驱动力消失时,他们更容易迷失方向,停滞不前。
 
  我们时常会看到报道,或者身边也有这样的案例,有些学霸进入大学后沉迷于游戏不可自拔。
 
  那是因为这些 “学霸”大都把学习当作不得不做的任务,或是为了父母,或是要完成高考,而一旦他们有了选择的自由,却根本不会选择学习。
 
  写在最后:
 
  内在驱动力,永远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基石。
 
  不为外部动力绑架,孩子才能一直坚持、深入、持续地做一件事。

领取加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