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资深老师说:
“最好的教育,不是培养成绩优异的孩子,而是培养一个幸福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未必很有出息,也许成绩不是很好;
但孩子身心健康,拥有追求长久幸福的能力,他们的人生总有机会。
而那些不幸福的孩子,就像一根弦,紧紧地绷着,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断掉。”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幸福是现代教育的终极价值。”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而幸福的孩子,背后的教育,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真正幸福的孩子,都来自这3种家庭!↓↓↓
“在爱里彼此接纳”的家庭
《伦敦一家人》有这样一段剧情:
最初,男主与女主,一个是牛奶工,一个是女仆。
二人因误会走到了一起,开始了他们幸福美满的生活。
一穷二白的生活,男主上进、女主勤劳。
破烂的公寓慢慢被他们改造,到处充满幸福的色彩。
女主人,不懂得什么政治、科学这些高深的东西。
她在经历二战时,甚至都不知道希特勒是谁。
她代表着处于那个社会下最普通的女人,固执、自我而且还“无知”;
而这,让男主很抓狂。
但当女主受了委屈和难受,男主总是“I know,I know”并把女主揽入怀中安慰。
他对她,总是十分包容,每天不断的忍让她,并没有因她的俗气而厌倦,反而乐在其中。
即使后来,他们遇到儿子的叛逆,和对其未来的担心和不理解时,夫妻二人也依然选择了接纳。
比如儿子上大学,所学的专业和夫妇二人所赞同的背道而驰;
儿子留起的长发、儿子要保家卫国…
他们选择放手,让儿子选择自己的人生。
而他们,则站在背后默默支持着孩子。
夫妻最温馨的画面便是:
坐在院子里,你读报纸我织毛衣,哪怕沉默也不尴尬。
后来夫妻二人相继去世。
儿子和妻子,站在院子里时,像父母一样,看着满树的繁花。
这让观影者不禁感叹,原来幸福也是可以代代相传的。
这种幸福的背后,是一家人在爱里彼此接纳。
夫妻之间,彼此接纳对方的优缺点;
父母,接纳孩子的个性、选择与梦想;
家庭成员间无条件地接纳,才是最深沉的爱。
它能让夫妻之间感到真正幸福,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
在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无疑是一个幸福感满满的孩子。
而反之,一个相互指责、挑剔的家庭,是很难养出真正幸福的孩子。
网上有一句话:
“吃过糖的孩子,才知道甜的滋味。
只有从小体验过幸福感的孩子,才能识别幸福的路径,一生追求幸福的太阳行进。”
“有边界感、互相尊重”的家庭
有人说,“没有规则就没有自由,没有边界就无底线。”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边界感,才是最高级的尊重。
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因为有边界感,才能把混淆不清的爱区分开来。
有人说:
“自从结婚后,从独居到二人,发现有些模糊的界限有必要明确出来。
比如上厕所先敲门、比如说谢谢、比如不再随便抬高嗓门。
把最基本的相处做好,才能看到最理想的状态。”
这位朋友,他从小生活在一个界限感明晰的家庭。
他每每看到,“夫妻互查手机”、“家长给孩子房间装监控”这类的新闻,都表示不能理解地说:
“家庭成员,没有界限感真是一场灾难。”
他的父母关系和谐,互相尊重。
母亲不会干涉父亲工作上的决定;
而父亲在生活中,也很尊重母亲的意愿。
当然,父母也从来不会干涉他的事情。
小时候,别人的父母都拼命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他的父母从来不强求。
甚至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唯一上过补习班的经历,还是他自己要求的。
在家庭中,大家会互道早晚安,进房间会敲门,不会随意翻看对方的手机。
高考填志愿时,他自己决定;
职业定位时,父母也从未越俎代庖;
后来的,面临婚恋配偶的选择,父母只是远远地祝福他。
他结婚以后,生活幸福美满,妻子和母亲之间,相敬如宾。
有人说,家庭关系不幸福的根源,就是缺乏界限感。
没有界限感的家庭,只会不停地上演控制与逃离的大戏。
控制,让家庭成员之间感觉窒息,而想逃离。
而有界限感的家庭,通常父母都能互相尊重,也会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
他们会一步步退出孩子的生活,将人生交给孩子自己去把控。
这种家庭养育的孩子,有自主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
这样的孩子,也更懂得尊重他人。
他们不会窥探他人的隐私,不会随意介入他人的生活,与人总能保持舒适的距离。
如此,这样的孩子与周围人的关系,自然能相处良好。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曾说过: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的重要来源”。
因此,有界限感的家庭,才能送给孩子一个幸福的人生。
“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家庭
有网友分享:
他的家庭,很有追求。
父母每年都有小目标,比如考职称、实现两次长途旅行、该换房时换房、该换车时换车等。
父母是同一个职业,他们共同进步,你追我赶。
他们崇尚的是:
人生要不断努力,保持向上的姿态。
这位网友说,在这样的家庭中,自己定下的小目标没实现,都感觉难为情。
他们家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的议题大多是:
父母各自讲工作上遇到的事情,孩子谈学习上的问题。
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想解决方案。
在家庭会议中,父母真正把他当成平等的人,鼓励他思考和辩论。
对于孩子的目标与追求,父母也是非常重视,全力来帮助。
例如小时候,他特别喜欢植物,父母就带他去寻找和辨认各种植物。
他们甚至会为了辨认一种蘑菇,带着他专程走进大山。
而父母,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和他一起去观察。
他印象深刻的一次是:
在上网他查到了某种化石,父母有假期的时候,突然把他带到国外某博物馆,全家出动一起探访。
而父母,全程都能保持着好奇心,和他一起去探索发现。
这位网友强调,自己家并不富裕,父母平凡普通,生活也挺简朴。
正因为生活在这种正能量的、不断向上的家庭环境中,在学生时代,他懂得的知识远超同龄的孩子。
在记忆中,父母从来不跟他说,“你一定要出人头地”,也从来不强迫他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反而,他们会告诉他,世事无常,有时就算努力,也很难有结果。
这使争强好胜的他,心态也平和许多。
在十八岁成人典礼上,父母写给他一段话:
“不要试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试图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父母教会他积极向上去努力、抱着最大的热情去学习;
而他们又教会他看淡结果,去做自己觉得真正有价值的事,不要患得患失。
他说,从小到大,他觉得幸福感满满。
成年后的他,因为有梦想、有追求、有获得,不会轻易被世俗所谓的“成功”所牵绊,反而他在从事的领域中脱颖而出。
有科学研究表明:
“孩子长大幸不幸福,40%来源于,能否实现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目标。”
因此,积极向上、互相帮助的家庭养育出来的孩子,多半是一个幸福的人。
因为以往的家庭经验,会不断告诉孩子:
不要害怕,背后永远有人挺你!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勇敢去做想做的事吧!
好的家庭,总有一种能量,让人感觉到确切的幸福。
虽然,家庭中有些日常细节,看似平凡,但却像魔法一样,让人如沐春风。
这就是幸福的力量!
幸福的孩子,他们身心暖洋洋,有能量去做很多开心的事情;
幸福的孩子,他们心里有阳光,更容易驶向梦想的彼岸。
为人父母,我们希望孩子未来成才、有出息。
但我们最终的目的,无非是希望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有人说,好的家庭,才是滋养幸福孩子的源泉。
愿我们的家庭,都能真正接纳彼此、互相尊重、保持向上的姿态,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港湾;
愿我们的孩子,在家中都能得到慰藉,在社会上保持人格独立,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