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中考405分,一位妈妈的深刻反思:如果小学可以重来,我一定这样教育……
中考结束了,几家欢喜几家愁。
不幸的是,我就是那个愁的人。
看着各科都好像缺胳膊少腿的分数和总分栏里的405,我陷入沉思。
说实话,我经常在适应中:曾经那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一米七五的半大小伙子了呢?
曾经那个折纸比赛都要拿第一的小男孩,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对成绩毫无感觉的“学渣”呢?
时间无声,却回答了我很多问题。
孩子小时候,你做的很多事,就像埋下一粒粒种子,看不出什么来。等过上几年,孩子渐渐长大,发什么样的芽,开什么样的花,效果才显现出来。
有些事,当时看起来很重要,现在再看,不过如此。
有些事,当时忽略了,现在发现,是那么重要。
作为初中生的妈妈,回顾这十年,我想对小学生的妈妈们说一说我的感悟:
前面的路,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些情况,有些事,越早知道越好。
小学阶段,陪读是为了不陪,一定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一二年级,很多家长会陪着孩子写作业,给孩子订正作业。
孩子对学习还没概念时,这样做没问题,但父母始终要有这根弦:
陪是为了不陪,最终是要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
如果到了五六年级,还需要家长严防死守盯着写作业,不盯就不写,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因为这绝非长久之计——到了初中,你想陪都陪不了了。
到了初中,一下子增加了好几门功课,学习强度和难度都大了很多,家长不可能再陪孩子写到半夜——大人会崩溃,孩子会厌学。
更何况,很多题家长已经不会做了,想帮都帮不了。
这时,父母能做的,就只剩下两件事:不停地督促,给孩子报班请家教。
但这时的催促,已经不像小学时那么管用了。
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你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催多了,他就是不写,你一点招都没有。
报班请家教的前提是,孩子自己愿意学。
但如果之前孩子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足够的学习动力,也只是敷衍地、机械性地学习。
结果是,花了不少钱,费了不少时间,效果却不明显。
很多家长为此发愁,却无计可施。
所以,与其到那时烦恼不已,不如从小学阶段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要让孩子明确这几件事:
学习是自己的事。
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家长,但基本上要自己完成。
学习是学生的主业,最好是回家先写作业,写完作业再玩。
打好这个基础,后面就会轻松很多。
小学阶段,比起让孩子学多少,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很多家长在小学时就给孩子报了很多课,想着提前学、多学点。
这样做,短期内效果可能还挺好,孩子在班里成绩突出,但上了初中,就泯然众人,成绩始终在中等徘徊,怎么也提不上去了。
这样的现象很普遍。
因为小学学得太多,用百米的速度跑马拉松,很快就感到累了,没了后劲。
而且,因为时间填得太满,很难留下思考的时间,就容易变成死记硬背。
小学时还好,到了中学,再靠死学硬学出成绩,就很难了。
另外,到了初中,孩子的自我意识萌发,会越来越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孩子觉得学习只是为了父母、为了将来考好大学有好工作,这些头脑给出的理由只能坚持一时,不足以支撑繁重、持久的学习。
除非孩子在学习中感到乐趣、成就感和意义感。
所以,在小学阶段,与其报很多课外班,不如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世界、对知识的好奇心,让他养成思考、探究的习惯,激活他的思维模式。
同时,给孩子留白,让他有时间、空间在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自由驰骋。
一个人,只有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和时间,才能去体会自己的存在,体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体会与自己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
我认为,这两点,才是孩子学习有后劲的关键。
小学时,一定要把亲子关系的基础打牢,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不要觉得只要完成作业就可以了,也不要觉得给孩子报很多课外班就是负责任。
孩子小时,一定要和孩子多聊天,多用心陪伴孩子。
天南海北地聊,脑洞大开地聊——聊他的学习,聊你的工作,聊你们看的书、好吃的、好玩的……
在聊天中,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也建立了畅通的沟通渠道。
我知道,孩子一天到晚妈妈妈妈地叫,小嘴一刻不停,各种有的没的都和你说,有时候你也会觉得烦,会吼孩子:好好吃饭,别说了!
但是,请珍惜这样的时刻吧。
等孩子上了初中,你会在某一天发现,饭桌上突然变得安静了,孩子的小嘴不再吧嗒吧嗒说个不停。
孩子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变得沉默。
如果在这之前,你们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没有深入交谈的习惯,平时的交流也只限于日常事务:吃什么?快写作业,快睡觉,该起床了……
此时,面对孩子的沉默,你会变得束手无策。
你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也已经习惯有了情绪自己消化。
甚至孩子遇到了问题,他也很难张口向父母求助,只是一个人默默承受。
父母在一旁只能干着急,想帮忙,一张口,却让孩子更加抵触——因为他们一直没有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
前段时间,儿子在学校遇到了一些困扰,回家还带着情绪。
我们问清了情况,表达了理解,帮他梳理思路,也引导他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前前后后聊了好久。
我很庆幸,当儿子遇到问题时,还愿意和我们说,我们也能够帮他纾解——这要归功于家人之间互相支持信任的关系,以及真实、坦诚的沟通传统。
我也再一次感叹:
当孩子还小,请务必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顺畅的沟通渠道,这是未来某一天孩子在外遇到挫折时的退路,也是你能帮到孩子的最佳途径。
最后,虽然孩子很重要,但也别忘了你自己,和你的伴侣
等孩子上了初高中,你会发现,你不用再像小时候那样事无巨细地照顾他了。
孩子大了,可以自己上下学。
周末的家庭活动也减少了很多——人家有了自己的社交活动,不愿意和父母玩了。
学习上,你干着急,也使不上劲。
你能做的,变得很少。
孩子小时候,你经常累得只想一个人静静。
现在,你有大把时间静静了,却莫名感到了一丝空虚。
12年来,你已经习惯了把生活重心全都放在孩子身上,虽然累,却无比充实。
而现在,孩子不再那么需要你了,你的生活好像失去了重心,空出了一大块——即便孩子还没离家,也有了一丝丝空巢老人的失落感觉。
这时,你才意识到,你的事业和爱好、你的伴侣是多么重要,让你的生活有了承托,不至于惶然无措。
而你已经忽视了他们很久。
儿子小时候,每个周末都是一家三口一起活动,现在,儿子经常和同学去打球,周末越来越多地变成我和孩子爸的二人世界。
看着两鬓微霜的孩子爸,我越来越有种老夫老妻的感觉,也多了一份珍惜。
孩子越大,越需要我们得体地退出,给孩子留出空间,同时,也给自己留出了空间。
这时,如果你的生活很丰满,这对自己、对孩子都有好处。
所以,我想提醒妈妈们:
虽然每个人生阶段都有重心,但是,哪怕在孩子小时候,也要保留一部分重心在自己身上,培养经营自己的事业和爱好,别忽略了和枕边人的亲密关系。
一个妈妈,首先是她自己。
一个内心充盈、人格独立、夫妻关系良好的妈妈,会让孩子更释然地走向新天地,也会更好地成为孩子的朋友和榜样。
人们常说,父母的有效期只有18年。
等到孩子离家上大学,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就小很多了。
我如今觉得,说18年有些宽泛了,父母的影响力,更多地体现在孩子小时候,尤其是在中学以前。
如果在这之前,把种子种好,把基础打牢,后面就会轻松很多。
反之,养育之路会越走越举步维艰。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对前方的路有所预见,能少走一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