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场景其实挺熟悉的,不仅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视剧里也不例外。
曾经大火的《安家》中,苏阿姨也曾为了孩子的学习,咆哮不断、怒火中烧、破口大骂……
你有没有带耳朵啦?
你脑袋里装的都是浆糊!
你是上天派我来收拾我的!
这样耳熟而又真实的话,我相信很多爸妈都亲身实践过,然而事实却是——
骂孩子的话,真的一点用也没有!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妈妈的咆哮声中成长,我想他早就习惯了妈妈对自己的贬低,学习的热情和早已被一句句恶言抹去。
长期接受差评的孩子,认为自己真的不行,心理力量会变弱,甚至丧失掉挑战的勇气。
才骂了30天,它居然死了?
曾看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
一盆植物被活生生“骂”死了。
学校内放置了2盆绿植,一盆被贴上了“这株植物被霸凌”,另一盆被贴上了“这株植物被褒奖”。
录下学生们对这两株绿植的辱骂和表扬的两种态度,并每天都在绿植的“耳边”循环播放。
在经过30天相同的光照和浇水施肥后,两株绿植的生长状态截然不同:
被言语霸凌的植物枝叶枯黄,形态日渐萎靡;
而被褒奖的植物却生机勃勃,呈现了朝气十足。
语言暴力有多可怕?
答案是:
“足以致命”。
没有思考意识的植物,都能因谩骂而凋零,心灵本就脆弱的孩子,更是如此!
孩子的世界其实很小,爱与恨都是一口气的事儿。
当孩子没有按照父母的预期成长时,如果父母给他的是一个拥抱,一声鼓励,那么它就会化作孩子身前的那堵墙,帮孩子抵御挫败和伤害,变得阳光向上;
而如果父母给他的是一句责骂,一记耳光,那么这些难听的话,有一天真的有可能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那根稻草。
你骂孩子,他却只说:没关系,我就是垃圾
当然,并非所有来自家长的责骂,都关乎生死大事。
知乎上有个提问:
骂孩子时,孩子只会回答「没关系,我就是垃圾」,不会激烈反驳,这体现了孩子什么心理?
一条高赞回答中的开头部分是这么说的:
自己的教育方法,把孩子逼到灰心丧气,任人宰割的放弃状态,问孩子什么心理?
庄子说的“哀莫大于心死”,大概就是这个孩子的状态吧。
他的所有精力和热情,全都被父母打压得消失殆尽,内心早已是极度地自我厌恶,对自己、对世界也彻底地失望。
现实中因责骂而丧失斗志的案例,比比皆是。
央视《社会与法》栏目,曾经报道过一个毕业了10年,却依旧在家啃老的女孩。
节目中,女孩非常明确地表示:
我不是不愿工作,而是害怕与陌生人交流。
女孩之所以几近丧失了语言功能,还得追溯到她的童年。
在女孩很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就不满于她做的任何事,认为她特别没用。
久而久之,女孩失去了自信,也越发地害怕与人交流。
这样的责骂,不仅是在她小时候,甚至还延续到了现在。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女孩的妈妈依旧不停地责骂她:
喜欢啥,你啥也干不了!
父母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语言暴力,带给了女孩深深的痛苦,彻彻底底地让女孩陷入了无助与迷茫,丧失了对生活的动力。
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不良的评价与误导,会使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混乱,影响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是啊,在家长的不良评价与责骂下成长的女孩,她的人格发展几乎已经彻底扭曲,难以回归到正轨上,进而影响了她的全部人生。
良好的亲子沟通,藏着孩子的未来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
语言暴力真的会变成一把凶器。
这把凶器,虽然有时并不会“刀刀致命”,但它总伤人于无形之中,一点一点侵蚀你的身体和心灵。
为什么父母可以轻易伤害孩子?
因为这世上,再没有比父母欺负孩子更容易的事了。
很多时候,父母习惯于高高在上地以“我是为你好”的状态,洋洋得意地对孩子的一切进行碾压,父母一句“我不要你了”,就会令孩子陷入深深地自责、甚至是绝望。
然而,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对自己的孩子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每个孩子都是第一次当孩子,每个爸爸妈妈也都是第一次当爸爸妈妈,既然都是第一次,为何不能和谐地沟通?
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到了一种和谐的亲子沟通方式,家长们或许能从中借鉴一二。
1、避免给孩子下定义
当我们与孩子意见相佐时,应该客观地描述孩子的行为结果。
举个例子。
孩子没能完成作业时,不要问他“为什么不写作业?”而是应该用更加客观的疑问句:
“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
“为什么不写作业”和“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问“为什么不写作业”,此时父母是带着偏见,去看待孩子没有完成作业这件事,孩子会误以为“爸爸妈妈认为我根本没有开始写作业”,进而出现逆反的情绪。
而“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则是更加客观的疑问句,它可以引导孩子说出原因,可能是太难,也可能是太多,如此一来,双方的沟通就会是你来我往的。
2、分享感受
千万别忽略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还是写作业的案例。
孩子状态不对,作业没完成,如果你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都不会!”,无疑是伤害了孩子的感受。
没能完成作业的原因有很多,被父母冠上笨蛋的标签,是令孩子最伤心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说出自己的感受:
妈妈希望你能提高作业效率,可你却没完成,妈妈有些难过。
同时,还必须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做到认真倾听。
3、提出具体要求
倾听完双方的感受后,我们可以清晰地告诉他,希望你怎么做。
孩子愿意听到的,是来自你的引导,告诉他我没完成作业,要怎么处理,而非听到“你怎么又写不完”这种没有且伤感情的话。
“再写半小时,妈妈来辅导你”,这样具体的做法,才会是孩子愿意听到、也愿意去实施的。
唯有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声细语的引导,才能让孩子在“做得令你不满意”之事,正确处理,并使他成长。
...
鲁迅过:
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无疑,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是不妥的。
我们该做的,应该是给孩子更多正面的期待,并通过沟通等方式,给孩子更多积极的暗示与引导,他才会茁壮成长。